0. 软件开发需要过程么?
写了再改,不挺好么?不需要太多其他准备或相关知识,无需文档,无需规划,无需质量保障,上来就写代码;也许就能写出来,写不出来就改,也许能改好。但是这种写法适用的场合有限:
- “只用一次”的程序
- “看过了就扔” 的原型
- 一些不实用的演示程序
但是要开发一个复杂的软件,这个方法的缺点就太大了,现实中基本毫无用处。
1. 黑盒与白盒过程
- 黑盒测试
- 概念:测试者
不了解
程序的内部情况,不需具备应用程序的代码、内部结构和编程语言的专门知识。只知道程序的输入、输出和系统的功能,这是从用户的角度针对软件界面、功能及外部结构进行测试,而不考虑程序内部逻辑结构。测试案例是依应用系统应该做的功能,照规范、规格或要求等设计。测试者选择有效输入和无效输入来验证是否正确的输出; - 适用场合:大部分测试,如整合测试和系统测试。
- 存在的问题:要求开发之前需求被充分理解;与客户的交互只在开始(需求)和最后(发布)——类似于产品制造过程;而实际情况往往不是如此。
- 概念:测试者
- 白盒测试
- 概念:在白盒测试时,以
编程语言的角度
来设计测试案例。测试者输入数据验证数据流在程序中的流动路径,并确定适当的输出,类似测试电路中的节点。测试者了解待测试程序的内部结构、算法等信息,这是从程序设计者的角度对程序进行的测试。 - 适用场合:白盒测试可以应用于单元测试、集成测试和系统的软件测试流程,可测试在集成过程中每一单元之间的路径,或者主系统跟子系统中的测试。尽管这种测试的方法可以发现许多的错误或问题,它可能无法检测未使用部分的规范。
- 优点:通过改进
可见性
来减少风险;在开发过程中,通过不断地获得顾客的回馈允许变更——类似于服务过程。
- 概念:在白盒测试时,以
2. 典型的软件过程模型
- 瀑布模型
也叫做鲑鱼模型,向前一阶段回溯,很难,特点:
- 上一个阶段结束,下一个阶段才能开始;
- 每个阶段均有里程碑和提交物;
- 上一阶段的输出是下一阶段的输入;
- 每个阶段均需要进行V&V;
- 侧重于文档与产出物。
优点:简单、易懂、易用、快速;为项目提供了按阶段划分的检查点,项目管理比较容易。总之,追求效率
。
过于理想化
。 - 增量过程模型
在很多情况下,由于初始需求的不明确,开发过程不宜采用瀑布模型。这时增量过程模型应运而生。其分为两种:增量模型
和RAD
。
本质:以迭代的方式运用瀑布模型
。 RAD:侧重于短开发周期(一般为60~90天)的增量过程模型,是瀑布模型的高速变体,通过基于构件的构建方法实现快速开发。 增量模型是串行的瀑布模型,RAD是并行的瀑布模型。
- 演化过程模型
软件系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,在开发过程中,需求经常发生变化生变化,直接导致产品难以实现;本质:循环、反复、不断调整当前系统以适应需求变化
。其分成两种:快速原型法
和螺旋模型
。
- 敏捷过程模型 详情参考:
3. 对比总结
我个人认为这些方法都有各自适应的情况,瀑布模型追求效率,增量过程模型适用用户需求不断增加,但是核心计划不变,而演化过程模型较为复杂,是在不断迭代,重新策划中进行。
在短期、项目小、人员有限的情况下,敏捷过程模型是最恰当不过了。